(根據《中西哲學小史》,結合查閱的資料整理,僅供參考:)
十、德謨克利特(德謨頡利圖Demokritos或Democritus,約前460-前370或前356),古希臘的屬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通曉哲學的每一個分支,他是原子唯歺物歺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屬前蘇格拉底哲學學派,留基伯是他的導師。除在哲學領域外,他在邏輯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藝術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同時他還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畫家、雕塑家和詩人,是古希臘杰出的全才,在古希臘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德謨克立特之前,哲學和美學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前蘇格拉底時代),而他卻轉向社會、轉向人類,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他的原子理論雖然存在著錯誤和不完善,但對后世物質理論的形成仍具有先導作用。即使在今天德謨克利特的學說仍在起作用,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現代自然科學。德謨克利特還提出了圓錐體、棱錐體、球體等體積的計算方法,他對邏輯學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著有《小宇宙秩序》、《論自然》、《論人生》等,他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心理學、、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醫學等許多方面,據說一共有52種之多,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贊美他是古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1)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歺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論思想是古希臘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重要成果。(2)在倫理觀上,強調幸福論,主張道德的標準就是快樂和幸福。他認為人的幸福與不幸居于靈魂之中,善與惡都來自靈魂,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樂避苦,而道德的標準也就是快樂和幸福。能求得快樂就是善,反之即是惡。他所說的快樂并不是暫時的、低級的感官享樂,而是有節制的、精神的寧靜和愉悅。他強調德行不僅是言辭,更重要的還是思想和行動,人們應該熱心的按照道德行歺事,而不要只是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論原則,對智慧、勇敢、節制、正義,以及義務和良心等道德范疇作了與柏拉圖截然不同的解釋,在西方倫理學史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3)把感性認識稱做“曖昧的認識”,把理性認識稱為“真理的認識”。人們感覺所感知的各種事物的顏色、味道都是習慣,是人們主觀的想法。(4)主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觀規律的制約。認為原子在虛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渦運動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稱之為必然性。在強調必然性時,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歸結為必然性。(5)屬于奴歺隸主民@主派,代表著奴隸主工商業者的利益。他從理論上論證奴隸主民@主比貴族專@制優越,并認為不要使國家獲得太多的權利,以妨礙公共的事業。他還認為一切都取決于國家:國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國家滅亡了,公民也跟著滅亡。他強調:在一種民歺主制度下過貧窮生活,也比在帝王統@治@下享受所謂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樣。(6)特別強調歺教育的重要性,主張道德可教,認為道德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應該以鼓勵和說服為主。強調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要與自己的思想作斗爭,每天都有新思想。這種斗爭的勝利就標志著個人的道德進步,并能使人成為深思熟慮的人。
十一、“智者”(Sophistt)之流,公元前5世紀時希臘之最高等教育家,周游諸城,到處授徙,本為對希臘文化極有貢獻之人。不過在其時甚為守舊派所反對;以致“智者”之字,含有不好的意思,所以中文翻譯時也有譯為“詭辯派”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智者”教人皆收學費,當時師生之間是以道義及愛情相結合的,“智者”收學費的行為如同市儈;二是“智者”對一切事物皆持相對論和懷疑態度,而對于道德、正義等,當時其他學說皆不持懷疑態度。所以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對“智者”不屑,認為他們不是智慧的人。1、普羅泰戈拉(勃洛大哥拉Protagoras,約前490或480-前420或410),古希臘哲學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在阿布德拉城。(1)接受了赫拉克利特關于萬物流變的思想,認為變動不居的感覺現象是真實的,萬物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但是他從這種素樸的感覺論走向了相對主義和懷疑論,斷言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可靠的,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由此斷定"知識就是感覺",主張只要借助感覺即可獲得知識。他把人作為重要的哲學研究對象,這是古希臘自然哲學時期向后一階段過渡的重要標志。(2)他的倫理思想也具有相對主義特征。他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作用和價值,表現出個人主義思想傾向,后來成為人道主義的一個命題。他認為道德是因人而異的,正如技藝一樣,反對蘇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論,主張"德行可教"。他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有力地支持了雅典民歺主,其中所包含的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自歺由主義因素,也為后來的思想家們所繼承和發展。智者派由此引出了兩個相反的發展方向,有的為奴隸貴族專@制作道德論證,有的得出奴隸制是非正義的結論。2、高爾吉亞(哥爾期亞Gorgias,約前483-前375),西西里島雷昂底恩城人,古希臘哲學家和修辭學家,智者。認為感覺是由自然物發出的流@溢物進入人的感官孔道而產生的。他的哲學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對“非存在”的論證中。他利用愛利亞學派的論辯方法,得出了與愛利亞派學說截然相反的“三個命題”。①無物存在。他提出如果有物存在,則該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然后通過反證法進行了一系列邏輯論證,證明這三者都不能成立,因而結論只能是什么都不存在。②即使有某物存在,也無法認識它。他論證說,如果我們所思想的東西真實存在,那么凡是我們思想到的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實際上我們卻可以思想到并不存在的東西,比如 6頭12足女妖、吐火怪獸等等,這說明我們的思想是不可靠的,存在是認識不到的。③即使我們可以認識某物,我們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因為我們告訴別人時使用的信號是語言,而語言同存在物并不是一個東西,我們告訴別人的就只能是語言而不是存在物。高爾吉亞的這種一切皆無、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不可言說的主張,鮮明地體現了懷疑主義和不可知論的特征。高爾吉亞的這種論辯方法是典型的智者詭辯術,成為晚期希臘以皮浪為代表的懷疑主義流派的重要思想來源。不過,他的這些思想也從否定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對人類認識史有積極意義的問題。
十二、蘇格拉底( Socrates,前469—前399),出生于希臘雅典,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地位相當于中國的孔子。蘇格拉底的思想受到了巴門尼德和阿那克薩哥拉的影響。(1)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等問題,后人稱之為“自然哲學”。智者進了一步,但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蘇格拉底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他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他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他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誠實,什么是虛偽;什么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么是國家,具有什么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他認為,哲學家的定義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2)在關于靈魂學說的研究方面,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他認為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明確對立起來的觀點,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成為哲學史上的濫觴。(3)蘇格拉底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 。他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哲學開辟了道路。(4)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蘇格拉底反詰法):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他認為知識并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猶如已在心上懷了“胎”,只是自己還不知道,而教授者則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蘇格拉底的這種反詰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他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5)蘇格拉底教學方法:他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任何場都是他的施教場所,不論是誰,只要求教,他都熱情施教,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要得到成就必須勤學苦練。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最后,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方法”被他稱之為“產婆術”,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而不是把概念直接告訴學生,所以又叫“問答法”,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6)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這種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后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欲為特征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歺系,并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
十、德謨克利特(德謨頡利圖Demokritos或Democritus,約前460-前370或前356),古希臘的屬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通曉哲學的每一個分支,他是原子唯歺物歺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屬前蘇格拉底哲學學派,留基伯是他的導師。除在哲學領域外,他在邏輯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藝術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同時他還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畫家、雕塑家和詩人,是古希臘杰出的全才,在古希臘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德謨克立特之前,哲學和美學大都建立在研究大自然上(前蘇格拉底時代),而他卻轉向社會、轉向人類,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他的原子理論雖然存在著錯誤和不完善,但對后世物質理論的形成仍具有先導作用。即使在今天德謨克利特的學說仍在起作用,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現代自然科學。德謨克利特還提出了圓錐體、棱錐體、球體等體積的計算方法,他對邏輯學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著有《小宇宙秩序》、《論自然》、《論人生》等,他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學、邏輯學、認識論、倫理學、心理學、、法律、天文、地理、生物和醫學等許多方面,據說一共有52種之多,馬克思和恩格斯因此贊美他是古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1)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歺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于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論思想是古希臘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重要成果。(2)在倫理觀上,強調幸福論,主張道德的標準就是快樂和幸福。他認為人的幸福與不幸居于靈魂之中,善與惡都來自靈魂,每個人都有獨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樂避苦,而道德的標準也就是快樂和幸福。能求得快樂就是善,反之即是惡。他所說的快樂并不是暫時的、低級的感官享樂,而是有節制的、精神的寧靜和愉悅。他強調德行不僅是言辭,更重要的還是思想和行動,人們應該熱心的按照道德行歺事,而不要只是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按照他的幸福論原則,對智慧、勇敢、節制、正義,以及義務和良心等道德范疇作了與柏拉圖截然不同的解釋,在西方倫理學史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3)把感性認識稱做“曖昧的認識”,把理性認識稱為“真理的認識”。人們感覺所感知的各種事物的顏色、味道都是習慣,是人們主觀的想法。(4)主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都受因果必然性和客觀規律的制約。認為原子在虛空中相互碰撞而形成的旋渦運動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稱之為必然性。在強調必然性時,他否定了偶然性,把自然界的一切作用都歸結為必然性。(5)屬于奴歺隸主民@主派,代表著奴隸主工商業者的利益。他從理論上論證奴隸主民@主比貴族專@制優越,并認為不要使國家獲得太多的權利,以妨礙公共的事業。他還認為一切都取決于國家:國家幸福,公民也就幸福;國家滅亡了,公民也跟著滅亡。他強調:在一種民歺主制度下過貧窮生活,也比在帝王統@治@下享受所謂幸福要好一些,就象自@由比奴役好一樣。(6)特別強調歺教育的重要性,主張道德可教,認為道德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造成人的第二本性,而教育方法應該以鼓勵和說服為主。強調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要與自己的思想作斗爭,每天都有新思想。這種斗爭的勝利就標志著個人的道德進步,并能使人成為深思熟慮的人。
十一、“智者”(Sophistt)之流,公元前5世紀時希臘之最高等教育家,周游諸城,到處授徙,本為對希臘文化極有貢獻之人。不過在其時甚為守舊派所反對;以致“智者”之字,含有不好的意思,所以中文翻譯時也有譯為“詭辯派”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智者”教人皆收學費,當時師生之間是以道義及愛情相結合的,“智者”收學費的行為如同市儈;二是“智者”對一切事物皆持相對論和懷疑態度,而對于道德、正義等,當時其他學說皆不持懷疑態度。所以包括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對“智者”不屑,認為他們不是智慧的人。1、普羅泰戈拉(勃洛大哥拉Protagoras,約前490或480-前420或410),古希臘哲學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生在阿布德拉城。(1)接受了赫拉克利特關于萬物流變的思想,認為變動不居的感覺現象是真實的,萬物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但是他從這種素樸的感覺論走向了相對主義和懷疑論,斷言每個人的感覺都是可靠的,認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由此斷定"知識就是感覺",主張只要借助感覺即可獲得知識。他把人作為重要的哲學研究對象,這是古希臘自然哲學時期向后一階段過渡的重要標志。(2)他的倫理思想也具有相對主義特征。他的著名命題"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的作用和價值,表現出個人主義思想傾向,后來成為人道主義的一個命題。他認為道德是因人而異的,正如技藝一樣,反對蘇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論,主張"德行可教"。他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有力地支持了雅典民歺主,其中所包含的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自歺由主義因素,也為后來的思想家們所繼承和發展。智者派由此引出了兩個相反的發展方向,有的為奴隸貴族專@制作道德論證,有的得出奴隸制是非正義的結論。2、高爾吉亞(哥爾期亞Gorgias,約前483-前375),西西里島雷昂底恩城人,古希臘哲學家和修辭學家,智者。認為感覺是由自然物發出的流@溢物進入人的感官孔道而產生的。他的哲學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對“非存在”的論證中。他利用愛利亞學派的論辯方法,得出了與愛利亞派學說截然相反的“三個命題”。①無物存在。他提出如果有物存在,則該物或者是存在,或者是非存在,或者既是存在又是非存在。然后通過反證法進行了一系列邏輯論證,證明這三者都不能成立,因而結論只能是什么都不存在。②即使有某物存在,也無法認識它。他論證說,如果我們所思想的東西真實存在,那么凡是我們思想到的東西都是真實存在的;但實際上我們卻可以思想到并不存在的東西,比如 6頭12足女妖、吐火怪獸等等,這說明我們的思想是不可靠的,存在是認識不到的。③即使我們可以認識某物,我們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因為我們告訴別人時使用的信號是語言,而語言同存在物并不是一個東西,我們告訴別人的就只能是語言而不是存在物。高爾吉亞的這種一切皆無、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不可言說的主張,鮮明地體現了懷疑主義和不可知論的特征。高爾吉亞的這種論辯方法是典型的智者詭辯術,成為晚期希臘以皮浪為代表的懷疑主義流派的重要思想來源。不過,他的這些思想也從否定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對人類認識史有積極意義的問題。
十二、蘇格拉底( Socrates,前469—前399),出生于希臘雅典,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后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地位相當于中國的孔子。蘇格拉底的思想受到了巴門尼德和阿那克薩哥拉的影響。(1)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等問題,后人稱之為“自然哲學”。智者進了一步,但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蘇格拉底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他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后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認為對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無窮無盡的;感覺世界常變,因而得來的知識也是不確定的。他要追求一種不變的、確定的、永恒的真理,這就不能求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他開始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非正義;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誠實,什么是虛偽;什么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么是國家,具有什么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他認為,哲學家的定義應該是熱愛智慧的人,而不是有智慧的人,后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從蘇格拉底開始 ,自我和自然明顯地區別開來;人不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種獨特的實體。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2)在關于靈魂學說的研究方面,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到蘇格拉底才明確地將靈魂看成是與物質有本質不同的精神實體。他認為事物的產生與滅亡 不過是某種東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將精神和物質明確對立起來的觀點,使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對立脫離了早期哲學的樸素狀態,進入更加成熟的階段,成為哲學史上的濫觴。(3)蘇格拉底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恒的,不變的 。他要求認識“美自身”、“正義自身”,這是美和正義的普遍定義,是真正的知識 ,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理念論”的最初形式;蘇格拉底還進一步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哲學只去尋求這種因果,就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最終原因。他認為事物的最終原因是“善”,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他以目的論代替了對事物因果關系的研究,為以后的哲學開辟了道路。(4)助產術和揭露矛盾的辯證法(蘇格拉底反詰法):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他認為知識并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具有的,猶如已在心上懷了“胎”,只是自己還不知道,而教授者則像一個“助產婆”,幫助別人產生知識。蘇格拉底的助產術集中表現在他經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中,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蘇格拉底的這種反詰法是由愛利亞學派的邏輯推論和愛利亞的芝諾的反證法發展而來的。他的這種方法在西方哲學史上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形式。(5)蘇格拉底教學方法:他沒有創辦自己的學校,任何場都是他的施教場所,不論是誰,只要求教,他都熱情施教,他認為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無論是天資比較聰明的人還是天資比較魯鈍的人,要得到成就必須勤學苦練。蘇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國人才,主張首先要培養人的美德,教人學會做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最后,主張教人鍛煉身體。他認為健康的身體對體力活動和思維活動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方法”被他稱之為“產婆術”,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而不是把概念直接告訴學生,所以又叫“問答法”,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6)建立了一種知識即道德的倫理思想體@系。他認為一個人要有道德就必須有道德的知識,一切不道德的行為都是無知的結果。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聽從神靈的訓示。這種禁欲主義和神秘主義倫理思想,后來被安提斯泰尼繼承和發展,形成以強調禁欲為特征的犬儒學派;而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所包含的快樂論思想,則被亞里斯提卜繼承和發展,形成主張享樂的居勒尼學派。柏拉圖全面繼承了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體歺系,并進一步系統化、理論化。蘇格拉底強調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倫理道德要由理智來決定,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