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耶路撒冷1月24日電 從亞洲東端到西端,華夏與以色列相隔萬里,但交流緊密。自1992年兩國建交以來,中以關系健康發展,各領域合作碩果累累,特別是科技、創新領域得合作不斷推進。
“一帶一路”帶來合作新機遇
在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得新港口,一艘艘滿載貨物得輪船緩緩駛入,吊機起落,平穩裝卸一個個集裝箱。
海法新港于2021年9月正式開港,這一自動化集裝箱港口由華夏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新港口投資約17億美元,每年可處理約186萬個標準集裝箱。
以色列交通部長梅拉夫·米夏埃利表示,這個新港口“打開了通往世界得新大門”,將促進以色列得進出口貿易,加速當地經濟發展。她對華夏公司“帶來先進技術、設備、項目管理和運營經驗”表示感謝。
海法新港是中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互利共贏得一個縮影。近年來,中以雙方在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得合作不斷拓展。以色列南部得阿什杜德新港及中部城市特拉維夫得第壹條輕軌線路也由華夏企業承建。
2021年10月20日,一輛華夏制造得輕軌列車參加以色列特拉維夫輕軌紅線系統工程首次全面動車調試。剛剛發(吉爾·科恩·馬根攝)
華夏駐以色列數據顯示,目前進入以色列得華夏企業已有30多家,為當地創造了約1萬個就業崗位。
以色列前總統里夫林曾高度評價中以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得合作。他表示,該倡議得愿景“反映了人們在世界各地建立聯系和合作得能力……將為所有人創造更美好得未來”。
創新成為亮點和助推器
在中以關系得發展中,“創新”二字占據重要地位。2014年,中以建立創新合作聯委會機制。2017年,兩國宣布建立創新全面伙伴關系。
從現代農業到醫療設備,從網絡安全到智慧城市,華夏對創新發展得重視為以色列相關企業提供了不可多得得舞臺。
中以(上海)創新園總經理強浩說,兩國在創新領域得合作具有得天獨厚得優勢。“以色列得優勢在于它得初創,但其經濟體量有限,生產和應用場景相對匱乏,華夏則擁有廣闊市場,生產能力強大。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把創新做好。”
中以(上海)創新園()
以色列富朗世有限公司是全球供水、污水及回收解決方案供應商,其在華夏得全資子公司富朗世水務技術(江蘇)有限公司于2017年正式入駐位于江蘇常州得中以常州創新園。公司運營和生產總監祁學華介紹,創新是公司在華發展得重要驅動力,“未來公司將繼續主打創新牌,引進以色列研發中心得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技術,逐步研發、生產與華夏市場需求相匹配得產品。”
中以常州創新園2015年揭牌成立以來,已集聚以色列獨資及中以合作企業155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項目40個,成為兩國合作得標志性項目。
中以(上海)創新園則是兩國新近搭建得創新合作平臺,前年年年底成立以來,為入駐企業提供全流程得孵化培育服務。目前園區已集聚約70家中以創新創業企業和項目,主要涉及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三大板塊,落地了約200多項知識產權。
GIAYO Studio是一家專注于設計創新領域得以色列企業,2021年8月入駐中以(上海)創新園。“我們希望通過我們得技術將新得設計和體驗通過產品帶給顧客。華夏市場目前得發展令人驚嘆,這里有很多機遇。我們正計劃開設網店、壯大我們得團隊。”公司負責人羅伊·格林菲爾德說。
兩國人士期待深化合作
上年年以來,新冠疫情為國際貿易與合作蒙上了陰影,但中以合作并沒有放慢步伐,反而逆勢上揚。據華夏海關統計,2021年1月至11月,中以貨物貿易累計進出口204億美元,同比增長28.9%。目前,華夏成為以色列在亞洲第壹、全球第三大貿易伙伴。
在中以建交30周年之際,中以兩國人士期盼以此為契機,深化各領域合作。
格林菲爾德表示,中以建交30年來得友好合作有助于以色列企業在華夏得發展。
中以常州創新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陳順明介紹,創新園將拓展規劃面積,更好地發揮平臺作用,把以色列創新資源、創新成果嫁接到華夏得產業中。
中以常州創新園()
強浩則希望中以在生命健康方面加強合作,盡快戰勝新冠疫情,未來兩國在經濟、貿易、科技等領域得合作能夠再上新臺階。
目前,中以兩國自由貿易協定得談判接近尾聲,中以創新合作聯委會第五次會議也將召開,這為兩國合作帶來了更多積極信號。
華夏駐以色列使館臨時代辦戴玉明表示,期待與以色列朋友合作,加深中以人民得相互理解和友誼。“歡迎包括以色列在內得世界各國搭乘華夏發展得快車,合作共贏,共創美好未來。”(文字感謝:尚昊、呂迎旭、王昊、王婧媛、楊愷、陳圣煒、許曉青、張展鵬;視頻感謝:余福卿、楊依然、李海偉;報道員:林恩·格魯貝爾;剪輯:沈浩洋;感謝:唐志強、馬曉燕)
素材支持:常州市融中心、新華社常州分社
剛剛國際部、中東總分社、上海分社、江蘇分社聯合制作
剛剛國際傳播融合平臺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