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檔期的賽道上,就位的選手會特別多。其中最具有「龍舟精神」的電影,還是得數韓博文執導的《超越》。
所謂「龍舟精神」,它關乎個體拼搏,又關乎集體榮譽,有地方色彩,又有超越地域的追求。《超越》所講的故事,契合了這種精神。
電影里,郝超越(鄭愷 飾)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百米短跑運動員,在巔峰時期,團隊中加入了視他為偶像的后起之秀吳添翼(李昀銳 飾)。所有人都期待他們能在奧運上有所斬獲,可惜因為種種事情,郝超越不得不選擇了退役,而吳添翼始終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
這些年里,團隊中感情最好的幾個人在生活里各自沉浮,都不如意。直到有一天,大家齊聚一堂,這才意識到,原來每個人都在等待一個機緣,重新出發,實現超越。
這樣的故事,不僅有凡俗現實基底,讓觀眾可以在艱辛日常里找到對接自身境況的入口,而且有體育競技元素,整體上就呈現著蓬勃向上的奧運精神和榮耀。就這樣由下往上,現實勵志電影《超越》撐得起給觀眾打氣的勢頭,于是無論什么時候,它都適合跟家人朋友一同觀看。
人越多,坐到大銀幕前看體育競賽就越是一件振奮的事情。在奧運年上映的《超越》聚焦短跑項目,很容易讓人從當年的劉翔,一直念到如今的蘇炳添,他們那些光輝瞬間,多多少少叫人燃得起與有榮焉的驕傲。而在郝超越比賽的場景中,也出現了單手指天、雙膝跪地、身披國旗躍上領獎臺等等熟悉片段,這很顯然是帶有致敬性質的。
用大約四十七步拿下百米江山,幾乎是一溜煙的事情,還沒等回過神來,大局已定,刺激非常。就為了這數秒鐘的功業,需得付出無窮盡的汗水。無論是臺下十年功,還是臺上一秒鐘,都有太多可以令人血脈僨張的故事可講,能把它們展現到位了,電影就成了一半。
那作為國內第一部以短跑運動員為主的電影,若有不專業的地方,就會被鏡頭放得很大。這就要求主創在展現運動員與體育生的日常時,務必準確、精當。從最終成片來看,生活、訓練與比賽這三個重點部分,《超越》都有照顧周全。
在這個基礎上,電影用很長的篇幅,把郝超越、吳添翼跟隊友們朝夕相處的場景進行了略帶漫畫化的熱血改編。如此一來,新人加盟那一段就至關重要,每個人的性格、愛好與專長,都給風趣而乖張地迅速大寫了。他們一開始就有啼笑皆非的打打鬧鬧,這是迅速拉近隊友之間,甚至角色與觀眾之間的必然步驟。
因此,他們在艱苦訓練之余,集體翻墻這種少年氣十足的調皮行為,才可博得觀眾的會心一笑。與青春相關的故事里,哪里少得了推翻一板一眼的破格行為呢?電影的青春氣息,就這樣跟懷舊味道糅合成一道關于共同記憶的情感沖擊力。
這類電影,在選取演員方面必須分外仔細。像是張藍心,本身就在里效力十余年,拿過跆拳道全國冠軍,讓她飾演拳腳了得的謝小芳,幾次動作戲掙下的風范,就很讓人信服。同樣地,曾經是二級運動員的李昀銳,卓越的運動表現能夠匹配得上短跑健將吳添翼的能耐。
至于著墨最多的主角郝超越,更需要演員展現出最具爆發力的運動員姿態。鄭愷為了這個角色,去年花了半年時間在田徑場,跟一群十七歲的體育生一起系統學習跑步,并且做了大量仰臥起坐、戰繩、抓舉等體能與技能的訓練,最終練出八塊腹肌,體脂率降到9%,百米成績提高了一秒鐘。而這種專業性的體現,也少不了男子60米、100米亞洲紀錄保持者蘇炳添針對技術要點的親身指點與示范。
不僅如此,此后為了配合郝超越「退役以后比較囊的狀態」,也就是「肚子很胖,四肢很細」的外形,完成年輕戲份后的鄭愷就一天吃足五頓,通過強迫自己大量進食,用2個月的時間,從130斤增到了將近170斤,血脂、血壓、內臟脂肪指標全部超標,就連呼吸節奏、走路形態都全改變了,上兩級臺階就開始喘氣。此外,他還給自己設計了一個「油膩的發型」,并把左手小拇指指甲給留長許多,滿足了角色真實狀態的全面展現。
在這么浮躁的趕場時代,還有演員愿意為一個角色,花費那么多時間跟精力,去做本可以交由化妝組或特效組來完成的任務,不「經濟」,也不「劃算」。但就像鄭愷自己說的,「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都是我的分內事」,關鍵是,當身上多了40斤肉,「你都不用去演,自然而然你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所要的,就是這種最貼切的自然狀態。演員之所以要步入角色的頹唐階段,正是因為《超越》非但沒有僅僅停留在運動員最光輝的階段,而且對準了每一個普通人很難逃避的艱難生活,由此,它就留出了一個「勵志」的空間,而這是給予觀眾情感共鳴的重要由頭。
攀上巔峰之后不過十年光景,郝超越的生活狀態就已翻天覆地。他出國尋求進一步發揮潛能的機會,卻明白了自己必定無法超越身體、年齡造成的阻礙,于是決定退役,然而當他重返故地,卻無法順遂地過上好日子。意氣風發的當年,郝超越與吳添翼曾經思考過,「終點之前是什么?是訓練,是汗水,是努力。但是終點之后呢?」誰也沒想到當下的終點,不過是一個低谷。而我們能夠看到此中的諷刺,就是曾經的人生贏家,如今為了生活,就連下跪也沒什么大不了似的。
又不只是他。這群小鎮青年從凌海走出來過,為夢想拼搏過,但當現實無情卻真切地碾壓過來時,基本上沒有人能夠招架得了。最早退役的張奔馳過著看人臉色的生活;謝小芳的主業變成了拉貨,還被郝超越拖欠錢款;牛鐵駒混跡健身行業,生意從不見起色;就連本該接替郝超越位置的吳添翼,也懷有始終無法超越師兄的心結。
飾演張奔馳的曹炳琨說,「你的初衷跟你現在所做的事業(相悖),沒辦法,這是為了生活所迫。」飾演牛鐵駒的李晨則說,「因為年輕的時候,人們都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往往他會發現,現實生活能夠給予你的幸運并沒有那么多。」這確實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無法繞開的人生窘況。
導演韓博文曾經表示,這部電影要「以運動講人性」。可以說,如果《超越》只是單純在講運動員的故事,那確實沒法「超越」運動題材的窠臼。事實上,體育生涯不過是一個切入口,電影最想說的,還是人們在高光聚焦后,如何歸于平淡甚至落魄的生活。
因此,郝超越、謝小芳他們的辛酸故事固然令人唏噓,但更重要的還是如何面對自我,調整狀態,甚至有勇氣下場再戰,或者改變跑道繼續發力。而這,才是「勵志」的本質意義。
鄭愷說,「體育生可能每天在一起的生活就是訓練,大家一起熱血,也一起嘔吐,一起受傷,這樣的情感對于體育生來說,是特別充沛的。」電影把這種穩固的情感,從年少時一直延綿到中年時,仿佛大家還在盡力包圓當年的情感,還可以一起吃飯喝酒,可以一起貧嘴出丑,牛鐵駒還喜歡著謝小芳,吳添翼還仰慕著郝超越,好像什么都沒變,卻什么都變化了,蹉跎了,這才讓電影里精煉的歲月,也把電影外切實的人生,給捎帶出一些悵惘的感覺來。
這悵惘要等一次掏心掏肺的故友重聚來消解。每個人都在抬頭直面自己,直面生活的時候,把話說到了破罐子破摔,喪到了極致,但在一派斷壁殘垣中,又生出了一絲斗志與希望。曾經的舉重運動員牛鐵駒表了態,「我是把杠鈴片墊桌腳底下了,可我沒有把我的夢想墊桌腳底下。」
所謂「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當你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卻依然熱愛它」,就是個并不晦澀的道理。「體育」和「勵志」兩大題材交相輝映的結果,就是要有一股力量始終在穩固地輸出。
走出電影后回顧時,鄭愷說,「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跑不起來,只是我們不愿意去跑。」而謝小芳感慨道,「哪怕你每一次比上一次摔得更狠,你也要不斷地加速往前沖。」這些活泛的道理,全在電影里了。
不過疑慮也正在于,當勵志題材的電影看多了,我們見到角色受挫、彷徨、掙扎,漸漸地就有了一種放松的心態,覺得根本無需擔心,反正他們最終都會取得成功,實現美夢。那么,《超越》苦心孤詣的地方,就是在結尾制造了一種「反高潮」。
在這個段落里,誠然他們每個人都開始了積極的新生。但是電影不會明確告訴觀眾他們獲得必然的勝利,而是僅僅給出了一個重回賽道的姿勢和昂然向上的態度,最終他們能否獲勝,不知道,也不重要。
那說句俗套的話,就是這更像我們所熟悉的人生了——勝利是一種稀缺的珍品,沒有多少人可以萬分幸運地擁之入懷,但是被打趴過后,真有直面挫敗、直面歲月的勇氣,已經是難得的受用。
所以《超越》這種更為現實的質感,這種終極透露出來的態度,也就是最能觸動觀眾的地方,最能打到氣的所在。誠如李昀銳所說的,「我覺得超越就是一個向上攀爬的過程,只要你在這條路上,你就是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