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網上的一組水下婚紗讓我記住了帕勞這個地方,即使后來去了很多地方,卻依然對這里念念不忘。很早之前就計劃一起去帕勞的,可是他工作上臨時有安排,所以我們又一次分開旅行。
嘿嘿,可以光明正大看帥哥啦!
帕勞的主要行程是潛水,畢竟這里是世界公認的最佳潛水圣地,所以沒有特別計劃行程,之前趁螞蜂窩大促買了香港往返帕勞的機酒套餐,外加三天潛水,一天自由行用來陸上環島游,最后一天上午預定了小飛機繞帕勞上空環一圈,既輕松又豐富。
總統府是帕勞的一大景點,主樓后面的羅馬柱是拍照的絕佳地方,而建筑上的藍底黃太陽是帕勞國旗的顏色。
到達帕勞已經是晚上,據說會有豪車來接機,心想著不是奔馳就是寶馬,沒想到機場門口停著全帕勞唯一的一臺賓利,我們在同航班的小伙伴注視下坐進了后座......
傳說帕勞群島是由一個貪吃愛睡的小男孩“尤伯(uab)”的身體形成的。
“尤伯”不單只是食量驚人,脾氣還非常暴躁、帕勞人每天都要給他進貢大量的食物。但是“尤伯”的食欲無度,帕勞人越來越拿不出食物,迫不得已只好出謀劃策,趁著“尤伯”熟睡時將他捆綁起來,并在四周點起熊熊烈火,在夢中驚醒的“尤伯”拼命掙扎導致身體碎裂,散落在南太平洋,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帕勞群島。
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之前從印度尼西亞人飄洋過海來到帕勞、1579年英國人初次來到帕勞、1783年英國船隊進入帕勞、1885年帕勞成為西班牙殖民地。
帕勞在古代和中國大陸有著密切往來,但甲午戰爭失敗后清無暇顧及遙遠的帛琉,不久日軍占領了帕勞。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軍用巨大的代價從日本人手里奪占了這些小島。
1898年美國西班牙戰爭后,帕勞被西班牙轉賣給德國成為德國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勝德國占領帕勞、關島、塞班等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之后大量沖繩人移居帕勞,在帕勞從事磷礦開采等開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后帕勞由美國托管。直到1994年10月1日,帕勞才經全民投票結束托管成為一個擁有獨立主權國家。
帕勞群島屬于海洋性熱帶氣候,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氣候溫度宜人,全年平均氣溫為27.7度,所以全年都適合旅行。
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為旱季、5月到10月為雨季,年平均降水量為3735毫米。帕勞即使下雨也是來得快,去的也快,并且因此頻繁出現美麗的彩虹掛在天邊,甚至同時出現2-3條不同方位的彩虹,因此帕勞也被稱為“彩虹的故鄉”。
一覺醒來,發現外面陽光燦爛。
其實短途的航班還是比較舒服的,從機場到百悅酒店也不過二十分鐘的車程,只是海島都有一個魔力,讓人變得慵懶嗜睡,仿佛失眠癥都一下子被治愈。
吃完早餐,離集合時間還早,便到酒店的私人沙灘上思考人生。這趟旅行全程入住百悅酒店,像我這種懶人,在旅行中追求少換酒店,畢竟那一大箱子行李并不好收拾。
百悅酒店門前就是百悅灣,出海的碼頭就在這。這是島上最有名的酒店之一,老板是臺灣人,除了擁有還有用來接機的勞斯萊斯和賓利,據說我們乘坐的飛機也是他們家的,好幾次在自助餐廳遇到老板本人,和藹慈祥得像隔壁的王叔叔......
房間外面的風景,天氣晴朗的時候,百悅灣的睡既是藍也是綠,還能看見海草搖擺的模樣。
領了防水袋、水母服,潛水面鏡、腳蹼、救生衣等一系列出海用品后,從碼頭登船出發。
第一站是海釣。
一開始我對釣魚是沒什么興趣的。在美國的時候曾經體驗過一個fly fishing的課程,甩桿、拉線,我的手法還算成熟,畢竟也能從小溪里釣到魚,當我心滿意足想著怎么烹調這尾魚的時候,教練伸手把魚一勾、一扔,把我釣的魚放生了......釣了半天的魚卻不能吃,這種違背人們狩獵心里的活動讓從此我對釣魚這種項目失去興趣。
船長把船停在海,導游kitty拿著一個盤者魚線的輪子給我們介紹海釣的方法,末了說了一句“我們午餐能不能加餐就看大家能釣到多少魚了。”船長一邊拋錨一邊跟著說“no fish no lunch。”
一下子來興趣了,拿了一個線盤勾魚餌、放線,第一次用這么簡單的方法釣魚。
帕勞的魚兒挺笨的,不一會兒,kitty釣了好幾尾奇怪的魚,同船的小伙伴也收獲不少,果然是食物的力量啊......
船駛過一個擁有tiffany藍的水道,這就是著名的“德國水道”。
德國水道不是天然的航道,而是人工挖掘而成的。1900年,德國一所礦業公司為了到南端的小島開采磷礦,但是礙于洛克群島四周的天然屏障,就在此用炸藥挖掘的一條人工水道,以便利運輸船支出入而得名。德國水道全長三百六十六公尺,水深三公尺,是魟魚和眾多魚群聚集地方。
當船經過狀似五角形的星象島,駛過帕勞最有名的海洋生態保護區七十群島時,kitty從冰柜里拿出一盒“寶貝”——帕勞有名的白紋蛤。
打開白紋蛤,用小刀把肉輕輕挑出,然后沾點甜辣醬,新鮮又好吃,據說這是報百悅酒店的團獨有的享受,白紋蛤要1美金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