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一個個體崛起的時代,卻不是每個個體都崛起的時代,順應時代的人躍遷式崛起,其他人舒服地被機器圈養,這是一個留下少數巨人,一堆侏儒的時代。
有人說,古典老師的《躍遷》如同影視界的《戰狼2》,一經發行,便火得一發不可收拾。
有幸拜讀此書,果然名不虛傳。
相比于古典老師之前的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次《躍遷》站的立場和角度更高,用古典老師的話說“這次是來拆掉思維的天花板。”
《躍遷》把高深而深晦的干貨,用通俗而有趣的事例演繹地爐火純青,形象地展現了高手們成功的底層規律。
摒棄了在這個時代純粹憑借個人努力,就能成功的一般認知。處處戳中人們的痛點,又將焦慮化解得有章可循。
毋庸置疑,該書提升了人們的認知層次,打開了人類心智的窗戶,創造了許多新的觀點奇跡。
它用豐富的事例印證了,時代的烙印(趨勢)是讓你“飛起來”的最好利器。
這個時代,僅僅有努力是不夠的,需要你順應趨勢,利用“心機”,聰明地地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效率,成為高層次者,進而達到高手的境界。
順應時代的趨勢去思考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人生投資者”,正如雷軍說的“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
是的,關門憋大招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要學會利用底層規律和時代趨勢放大個人努力。
這個創造性的觀點,對于心靈雞湯式的、純粹標榜個人努力就能成功的觀點,是一個強有力的沖擊。
很多人習慣性地閉門造車,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埋頭苦干,結果到頭來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眼看著那些活得比自己輕松自在的人,卻不斷挖到一桶桶的金,然而自己卻絲毫沒有進展,于是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進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中無法自拔。
古典老師在該書中給大家呈現了,躍遷式成長的根本邏輯和遵循底層規律的方式。
最近剛收官的大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陜西女首富周瑩創建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商業帝國,這跟她善于取勢是分不開的。
她意識到機器織布是未來的大趨勢,便積極推進機器織布局的成立,史無前例地用機器織布代替了手工紡織,這成為她商業生涯中最大的一次躍遷。
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老織戶,他們執迷不悟,只看到眼前的溫飽生計,以為沒有了手工織布就沒有了自己的活路。
他們沒有意識到時代的發展趨勢,殊不知,后來他們進入機器織布局后,拿到的薪水卻是之前的十多倍。
周瑩的見識和氣魄超人,尤其敢于取勢,放大自己的努力,最終讓機器織布局繁榮昌盛,讓吳家的經濟陡然翻身。
正是因為周瑩有如此高的認知水平,才能成為那個時代的高手,才能成就一代秦商女首富的神話。
取勢,不是投機取巧,而是聰明地選擇,能用技術巧妙解決的,就不要去拼體力。
比如在測試領域,提倡大家開發很多自動化工具,有些人工重復操作幾百遍的測試動作,然而寫幾行代碼,設計出一款自動化工具,便可以輕松代替手工操作,結果反而更加準確而有效。
在當今的知識付費時代,亦涌現出了羅胖、古典、彭小六、Spenser等一系列通過抓住時代風口而實現自我躍遷式發展的典范。
可見,善于取勢、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是一個人實現躍遷式成長的重要因素,善于取勢,善于思考和總結,是放大努力的最有效方式。
李尚龍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中說:
很多時候,一個跪著行走的人,不代表他今后一定會站起來,但一個思考過自己為什么現在會跪著的人,今后一定會像巨人一樣,瀟灑地立起來,俯瞰這個世界。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不自我檢驗的生活,不值得一過”,而我覺得,不明不白地努力,更不值得。
拿我自己寫作這件事情來說,開始的時候在簡書上斷斷續續地寫了幾個月,點贊和粉絲皆不盡人意,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和收獲。
剛想放棄時,無意間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次征文比賽,三月份獲得了征文比賽三等獎,獲得一本書和一些獎金。
這小小的激勵讓我升華了自己的認知,原來堅持下去還是有收獲的,再繼續努力一下還是有成就的。
后來我又開始總結方法,筆耕不輟,不久又收到幾個出版社的出書邀約,而后投稿被大號采稿,進而知識變現的通道也慢慢在打開。
有一個月利用八小時外的時間寫作,賺到了三千多稿費,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進而更加有動力和信心走下去。
之后又接到了幾家出版社約稿寫書評,給幾個大號編輯開通了公號長期轉載權限,成為了某平臺的專欄作者。
要說開始前幾個月的寫作是老牛拉破車一樣摸索前行,而后面的征文獲獎便是一個躍遷點,而之后的稿費變現和隨之而來的成就,便是一次次的躍遷和升華。
正如古典老師所說:“只要你升級心智、洞察趨勢、聰明地勤奮,人人都是享受時代紅利的幸運兒。”
當更多瑣碎的事情不需要大腦去記憶,而是利用工具和網絡存儲,用的時候能夠有效搜索到,大腦才會有更多的空間去聚焦、分析和解決問題。
中國古代韓非子也說過:“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
所謂“上君盡人之智”也是一種意義上的大腦外包。
古典老師說:“成為高手的戰略是找到高價值區,戰略性專注,用最有把握的方式取勝。”
當年股神巴菲特和其合作伙伴查理·芒格的一次聚會上,兩人相約寫下一個對自己影響最深的詞,當兩張紙條拿出來,內容竟然一模一樣-“FOCUS(專注)”。專注力所帶來的魔力足以讓一個人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上天給你無限的機會,卻只給你有限的時間、精力和才華,所以越是優秀,越要專注。
現在很火的個人品牌,基本都是專注于某個領域的人最先紅起來。
比如Angie專注于時間管理,彭小六專注于知識管理,弗蘭克專注于寫作......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特定標簽,辨識度高,才能建立起獨樹一幟的個人IP,取得事半功倍的影響力。
而各個自媒體平臺都有“垂直度”打分,鼓勵輸出“垂直性高”、“一致性好”的內容,不斷打磨專注度才能一定領域取得一席之地。
當年在抗日戰爭中提出采用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這種思想也體現了專注的魔力。
“頭部效應'其實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二八原則”和“冪次定律”都展示出了:只有少數人才擁有絕大多數的資源和財富。
明白這一點,就會明白杠桿的力量是有多強大。
很明顯的,競技比賽中的冠軍得主,往往會受到眾星捧月般的關注,而亞軍和李軍即便比冠軍只差0.001秒,其影響力也會被大大削弱。這就是頭部效應的現實體現。
書中給出了我們解決方案:“世界本來就是不公的,停止抱怨,開始積極的行動是最明智的。”
的確,行動是抵抗一切不公的良藥,“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書中還指出:
如果優勢不足以當第一,那就搞差異化競爭;如果無法上主戰場,那就先占領二線戰場;如果綜合能力勝不了,那么就找一個細分領域,然后從一個小頭部,去更大的頭部。
我有一位朋友做淘寶,去年賺了100多萬,她就是賣小眾產品起家,別人開店動不動賣大眾包包、服飾、母嬰產品,她偏偏不去湊熱鬧,而是反其道行之。
她分析了市場行情,開始賣一種個性化的小眾產品:定制150cm左右小個子女生個性化服裝,沒想到生意好得出其。
她就是選擇不走尋常路,占領了二線戰場,最后一步步成為了贏家。
正如古典老師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成為雞頭是變成鳳頭的捷徑”。
1、提高你的認知效率,“極其功利”地去學習和配置資源,要學會搜索,懂得選擇
我們在工作時,常常會遇到一種情況:搜索一個關鍵資料的時候,往往被瀏覽器網頁下方的各種娛樂八卦和敏感性文章所吸引,進而點進一個個與工作內容不相關的網頁,轉了一圈回來才發現時間都浪費了,正事兒還沒進展。
這便大大降低了你的工作效率,拉低了你的認知水平。
時刻保持明確的目標意識,不被外界的紛繁所干擾,實現有效而“功利”地去學習和資源配置,才能夠提高效率和歷練心智。
2、聯機學習,形成知識晶體,與別人交換,獲取更多的知識晶體,讓自己的知識體系無堅不摧
沒有形成晶體的知識如同一盤散沙,一拍就散,撐不起思維的高度和復雜的問題解決。
讓知識結晶,打破碎片化知識的壁壘,才能夠讓自己無堅不摧。
知識晶體是讓你觸類旁通的武器,有了這個武器,你的知識便形成了一種體系。
有了知識體系,便有了別人交換和共享的資本,從而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晶體,達到無堅不摧的效果。
拓展到商業領域,Uber和滴滴在競爭到白熱化程度以后,突然握手言,宣布強強聯合,從而占據了網約車領域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3、知識IPO:把知識變現成價值:以提出問題為驅動、以解決問題為整合、用輸出倒逼輸入產品化
我認為,寫作,其實就是一種知識IPO的表現形式。
在自媒體時代,通過寫作來整合知識達到分享,通過其變現的渠道更加多樣,也更加容易。
很多自媒體平臺的興起,給寫作者們打開了一扇“變現”的大門。
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輸出,是一種知識的凝聚和打磨,是一種知識產品化的產物。
同時能夠通過輸出來倒逼閱讀的輸入,從而對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的提升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懂得破局,你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全貌,才能攀越到別人達不到的高峰。
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們強、智商比我們高、定力比我們好,只是因為他們思考比我們深,見識比我們廣、他們看到了更大的系統,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廣的思考維度。
打破局中迷:第二序改變,是破局的關鍵。第一序是局中事,第二序才是跳出局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