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主題: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民藝的現代性
主 辦: 朝陽區文化、北京時代美術館
沙龍時間: 2016年9月10日 15:00-19:00
沙龍地點:北京時代美術館37層
分享嘉賓:
劉國鵬(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知止中外經典讀書會發起人)
呂子真(民俗博物館主任)
游 浩(藝術家、策展人、新民藝聯盟召集人)
于伯公(藝術家、家園計劃合作人)
柳 磊(《蝸牛》雜志輪值執行主編)
楊 穹(藝術家、青紅皂白品牌創始人)
卓 凡(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工美學會雕刻藝委會副會長、中國室內陳設藝術副秘書長、中國書房創始人)
張雅侖(出于藍產品工藝師)
范東醒(獨立學者、梓慶書院創辦人)
趙 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四書學堂創立人)
9月10日下午,由朝陽區文化、北京時代美術館聯合主辦的“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民藝的現代性”分享會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舉辦,沙龍的主題圍繞“民藝的現狀和可能性”,邀請了來自美術學院、北京民俗博物館、中國國家畫院的藝術家和學者、以及家園計劃、新民藝聯盟、蝸牛等公益團體的發起者和實踐者,從記錄、發現、教育和轉換的角度對民藝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希望通過多元的思考和碰撞,激發民藝的內在活力,開啟更多新的可能。
與嘉賓合影 北京時代美術館郭玉潔在為大家介紹美術館相關項目沙龍的開始,北京時代美術館郭玉潔為大家介紹了美術館相關的民藝現代性的實踐方式和以及“云中系列”項目。也引出了當天探討的話題,現代藝術是否可以從民間文化的內容中吸取更多的營養,并在兩者對話的過程中,互相激發新的可能性?
沙龍的開始,北京時代美術館郭玉潔為大家介紹了美術館相關的民藝現代性的實踐方式和以及“云中系列”項目。也引出了當天探討的話題,現代藝術是否可以從民間文化的內容中吸取更多的營養,并在兩者對話的過程中,互相激發新的可能性?
范東醒(獨立學者、梓慶書院創辦人)
梓慶書院創辦人范東醒先生,主持了本次民藝討論。他認為今天的民藝探討和實踐,我們需要提供更多冷靜而系統的思考,單方面和片面的實踐都不足以推進整個民藝生態的建立,所以今天的話題將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和具有意義的碰撞。
卓凡(美術學院副教授、中國工美學會雕刻藝委會副會長、中國室內陳設藝術副秘書長、中國書房創始人)
卓凡先生圍繞“匠人為心”。分別從“匠人與藝術的關系”“心的精神和美學意義”兩個大的層面切入,講述了如何從學院、從教學角度切入、深入了解民藝的古為今用。并在講解的過程引用了很多設計師的經典案例來說明,在傳統工藝和現代設計之間,如何重現經典審美。他認為匠人之家歷來之久,國之工匠用技藝來丈量生命,傳承的華夏技藝、絕藝,背后隱藏的其實是手藝人精神,更是文明本體。我們今天在美術館來討論,一個曾經不被美術館關注、或者不登入美術館一些事物,而這一切發現應該是我們血液流淌的東西。
于伯公(藝術家、家園計劃合作人)
家園計劃的合作人于伯公先生,以“家園計劃”的個案為例,講述了“家園計劃”的發起人唐冠華和他的妻子,五年來在青島嶗山建設自給自足實驗室的實施過程、實踐方式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家園計劃”的發起人唐冠華與妻子邢振
唐冠華有著藝術家、志愿者、生態建筑家,甚至于發明家的多重身份。他以對生命、對自然的反思,于09年與愛人發起“家園計劃”,旨在建設自給自足的生態社區,從房屋建設到清潔能源,從種地養雞到手工制造,他們在嶗山中實現著永續生活的理想。這種身體力行,以藝術等不同的方式介入社會性的實踐和思考,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下,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柳磊(《蝸牛》雜志輪值執行主編)
《蝸牛》雜志輪值執行主編柳磊,以“手藝新生”為主線,與大家分享了一系列六年來蝸牛所進行的社會實踐。柳磊講到“蝸牛是民藝界2010年出現一本雜志,那個時候我才21、22歲,還是大四學生,我們到湖南湘西考察民藝藝術,回來后便對原生態的東西有了很深的感受,我們感受到民藝在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一點點衰退和消亡,所以我們想做這一本雜志。”
柳磊為大家介紹蝸牛自創民藝品牌“湊合”
“蝸牛主要以匠人口述的方法來記錄他們日常生活經驗,當然這種記述包括生活背景、個人經歷、他們跟民藝關系等,不僅有技藝的記載和技藝展示,大概從2012年以后,開始不斷探索傳統民間藝術怎么更好融入現實生活?后來我們成立書店、咖啡廳、還舉辦了和民藝相關的論壇。”蝸牛的實踐也將成為民藝現代性轉化 一個非常好的個案。”
楊穹(藝術家、青紅皂白品牌創始人)
藝術家楊穹認為作為東方來講,最重要的是背后民族的觀念,這甚至超越了設計本身的具體元素。最能在國際語言上或者全球化背景下,起到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東西,完全屬于祖先留下來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全球化大驅使下,文化趨同,民族認同危機的情況加劇,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能夠找到自己可以為世界分享、為全世界找到意識形態。
劉國鵬(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知止中外經典讀書會發起人)
劉國鵬先生從哲學與人類學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哲學背景下藝術的發生以及現代性的思考,他講到我們社會經歷一種變化,這種變化就是我們正在走向文化自覺,只有文化自覺才談得上傳統文化復興,只有談到傳統文化復興,現在瀕臨滅絕隨著生活形態發生不可逆轉的民藝,才有可能面臨重生。
趙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四書學堂創立人)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趙尋先生講認為要從現代性的視野審視民藝,從而完成其現代轉換,最關鍵的是要理解,什么是現代性?而不是將民間作為偽鄉愁的收容所。民間藝術實際上是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一個部分,而且在傳統思想、傳統藝術這樣的范疇當中,民間藝術大多數屬于其中精神性比較低的部分,如果不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很簡單把它看作傳統藝術精華的話,我們會犯另外一種錯誤,那就是極度忽視傳統藝術處于主流地位的代表性藝術類型及藝術追求。
呂子真(民俗博物館主任)
北京民俗博物館呂子真主任講到,作為民俗博物館的工作者,近兩年來可以從各個角度感受到對民間藝術的重視,博物館有很豐富的民間文化素材,可以延展非常多的藝術性轉換。今天也十分榮幸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從館藏民間文物中開拓當代性,讓民眾從藝術的角度觀看民間的飾品和器物,也希望論壇、美術館和民俗館能進一步互動。
游浩(藝術家、策展人、新民藝聯盟召集人)
游浩先生從自我實踐的角度談到藝術和生活的合一,藝術生活化的問題。深度研究民藝的背后是研究曾經的生活方式,但我們無法原原本本地回到傳統和過去,因此我提倡新民藝,也就是回到新的生活方式來討論。就生活方式而言,我不主張一味強調現代性主張、風格性和合理性,否則可能物化所謂的生活方式,必須開放思考。
沙龍現場
在自由討論和交流的時間,大家又進行了激烈的發言和探討。
“ 民藝最能體現文明的厚度,一針一線,一刀一刻,可以傳家,可以創造,可以喚醒遠古的記憶。感謝各位學者、藝術家對本次活動支持。愿更多的人關注民間工藝,參與到保護和傳承民藝的實踐中來。也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斷探討和交流,為民藝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一同推進民藝現代性的發展。”
本期內容:
1、[時代·預告]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東方美學與西方語匯的碰撞——趙梁ART“東方靈欲三部曲”分享會
2、[時代·現場]中國人的生活智慧 ——民藝的現代性